首頁 > 學“四史” 守初心

用紅色資源講好四史故事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作者:李鵑 2021-07-20 17:27

學習“四史”,既是對我們黨帶領全體人民走過輝煌歷程的回望,也是從歷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接續(xù)前進的必修課。

6月16日,《求是》雜志發(fā)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文章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jīng)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chuàng)未來也十分必要。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通知,要求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宣傳教育。

泱泱華夏,縱橫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為講好“四史”故事提供了充足的教材。那是星羅棋布的紅色地標:上海石庫門和嘉興紅船見證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延安的寶塔山、楊家?guī)X、南泥灣記錄了我們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程,北京拔地而起的“十大建筑”刻寫著共和國昂首走向世界的探索之路。那是寫滿記憶的紅色文物:井岡山的油燈雖然只點一根燈芯,卻照亮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的誕生之路;小崗村按有18個“血手印”的“生死契約”催生了沉睡大地上的改革巨變。那是震撼人心的紅色故事:井岡山下,劉仁堪被敵人割去舌頭,他卻用腳趾蘸著血在地上寫下了“革命成功萬歲”六個鮮紅的血字;茫茫戈壁灘上,無數(shù)科技工作者埋頭苦干,成就“兩彈一星”的偉業(yè);在重慶下莊的懸崖峭壁上,“當代愚公”毛相林帶領鄉(xiāng)親們歷時7年,鑿出一條8公里的“天路”。

用紅色資源講好“四史”故事,要向深處探索、向細節(jié)處追尋,把黨和國家的歷史記憶轉換為尋常百姓的真切感受。一個成立時只有50余人的政黨何以寫就史上“最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一個嶄新的人民政權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站穩(wěn)腳跟?我們黨如何帶領人民在中國的大地上找到自己的道路?一處處紅色地標、一件件滄桑文物、一個個紅色故事,從風雨中走來,不僅是簡單地印證歷史,也清晰回答著中國共產黨為何能在百年間一步步蹚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間正道,詮釋著我們的國家為何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締造令世界矚目的東方奇跡。帶著崇敬之情去挖掘紅色文化、探尋紅色記憶,結合歷史環(huán)境和條件,設身處地思考感悟,才能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今天人們觸摸歷史脈搏,追尋的是黨和國家鏗鏘前行的足跡,思考的是我們靠什么走到今天,也從中品悟如何更好走向明天。

講好“四史”故事,要創(chuàng)新表達。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有深度的故事講得有溫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講得更精彩,才能讓“四史”亮起來、動起來、活起來。比如,發(fā)揮“活教材”的力量,“初心之地”上海尋訪程亞西、虞鳴非等多位百歲老黨員、老戰(zhàn)士,客觀真實、有血有肉的講述更能在人們的心里播下紅色種子。比如,發(fā)揮傳播載體的力量,B站上一堂名為《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網(wǎng)上主題團課,由一名青年UP主領學,吸引了全國4800萬名青年參與。比如,在紅色旅游中營造歷史的現(xiàn)場感,遵義會議紀念館從傳統(tǒng)的觀賞式體驗轉向探索“沉浸式體驗”,使紅色精神形象生動、入心入腦。

看歷史就是看未來。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是我們自己走過的路。學習“四史”,既是對我們黨帶領全體人民走過輝煌歷程的回望,也是從歷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接續(xù)前進的必修課。(李鵑)

weixin

掃碼關注

官方微信公眾號

掃碼關注

官方新浪微博

掃碼關注

官方抖音號